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英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2325章

第2325章

    为了大局着想,在苦一苦日本之后,在苦一苦美国公民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标准石油又苦不着,越是涨价洛克菲勒家族的实力会越强大。

    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应该让尼克松把应该背负的责任背负下来,解决了中东战争的问题,从话事人的位置上下来,好让洛克菲勒轻装上阵。

    又过了两天,基辛格也返回了美国,同一天美国召开联合国对中东问题的会议,呼吁双方停火,这样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英法中苏四国也同意,呼吁和平谁会不同意,就算是不同意也不会再联合国会场说出来。

    与此同时,美国表示和智利的未遂政变无关,并且抨击了军方企图政变的行为,对阿连德总统捍卫民主的行为表达赞赏。

    因为联合国中东问题会议的召开,这个表态没有被大多数人注意到。

    第1473章 石油危机

    在联合国会议讨论中东问题的同时,基辛格秘密造访沙特,见到了沙特国王费萨尔,谈一谈关于当前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平衡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公平贸易,其实就是要对石油进行涨价这件事。

    “可以直接发起禁运,然后提供赦免名单。”基辛格催促着石油禁运的开始,将美国超发的货币全部消化掉。这也是洛克菲勒的意思。

    要说标准石油和沙特可是老朋友了,彼此一点也不陌生,沙特石油的发现和标准石油公司的勘探就有极大的关系。

    事实上当时的中东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科威特、伊拉克、伊朗都发现了石油。

    当然英国是不会漏过沙特的,但当时石油远没有今天使用的这么广泛,英国在控制了上述石油产地之后,并不想对沙特进行勘探,因为过多的廉价石油可能会导致石油价格下降,损害英国石油公司的利益。

    沙特找到英国之后,英国拒绝了在沙特勘探石油的建议,用以保护石油价格。但是没想到英国漏掉的沙特,恰恰是成本最低的产油区。

    在遭到了英国拒绝之后,沙特转而和美国展开了合作,当时美国人勘探石油的主体是加州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主要产业,只不过被老罗斯福拆分之后,变得更加分散。

    二战以后,两家美国石油公司入股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并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这就是阿美石油公司。可以说沙特王室刚开始就和洛克菲勒家族熟识,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

    “其他国家好说,就是英国?”费萨尔国王当然希望产油国的利益能够更高,他很明白美国的目的。

    希望提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传统上中东国家的主要玩家是英国,美国在中东的支点有三个,以色列、伊朗起到中东警察的作用,沙特则是稳固美国经济的盟友。

    事实上沙特的石油用美元结算早已经开始,可是早在多年前,英国就联合了一些产油国组建了卡特尔联盟。费萨尔国王也没有办法,他甚至有一种活在英国人影子当中的感觉。

    石油禁运然后宣布油价上涨,当然也符合产油国的利益,这一点费萨尔国王相信其他产油国会站在沙特一边,但是如果把英国也包括在内的话?可能就会引起反弹,别的不说,沙特旁边的一堆酋长国都有英军驻扎,英军还在看守霍尔木兹海峡的穆桑代姆省设立了军事基地。

    更别提这一次中东战争,英国是至少三个参战国的武器提供者,当然法国也是,法国除了在埃及空军上提供武器,还是黎巴嫩的支持者。不能说在中东地区就一点没有影响力。

    实际上在很多国家眼中,英国还是响当当的世界大国,费萨尔国王眼中英国就算不能和美苏平起平坐,也差不了太多。

    相反美国,输完朝鲜输越南,这一次站在以色列那边?就算是目前没输,但也没有赢的趋势,到底有多大的国力是很值得怀疑的。

    “这一点不用担心,我们理解英国和阿拉伯的传统关系。”基辛格当然很想对英国做点什么,但是现在事情紧急,如果超发的美元一旦回流美国,美国好不容易占据的国际货币结算份额就毁于一旦,同时也会把美国淹没,必须为国际市场的美元找到一个消化的地方。

    基辛格当然不可能知道,原本的历史英国到了这个时间已经被彻底干挺,根本没有现在的势力,还做半数阿拉伯参战国的后盾?

    既然不知道,基辛格只能感叹日不落帝国的遗产如此丰厚,就算没有苏联,美国也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彻底放倒英国,可苏联在旁虎视眈眈,把英法两国放倒的想法,只能心里想想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立场,先把苏联压下去才是正经。

    以色列和阿拉伯联盟激战正酣,沙特打响了阿拉伯世界反击的第一枪,以欧美暗中支持以色列的战争为由,宣布进行石油禁运。

    费萨尔国王声明如果欧美如果不改变暗中扶持以色列的态度,将得不到阿拉伯世界的石油,消息一出,欧美国家为之震惊,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三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