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120章

第120章

    “好,你且在家中照顾母亲,等候消息,三天内我自会安排妥当。”

    高澄望着小男孩回去的身影,问向崔季舒: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崔季舒连忙翻看名册,然后答道:

    “徐骞。”

    高澄仔细想了想,不是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但六岁的小孩能有这份见识,确实少见。

    高澄对崔季舒道:

    “没有子嗣的英烈,由你主持寻找嗣子,兴建学舍之事我也交由你去操办,三天后,我要所有遗孤都在学舍就学。”

    哪怕将来有人不愿意进学,要从军征战,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崔季舒没有犹豫,当即领命。

    他与杨愔一样,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很靠谱的,能力无需置疑。

    高澄交代过后,便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只打算等学舍办起了,再去视察。

    经过宗圣里,寺内正在上演伎乐杂戏,人声鼎沸,哪有半点佛门清净的样子。

    高澄还要继续慰问之旅,分发抚恤。

    四处奔波,总算将四百亲卫的抚恤尽数发放,不止视察了高隆之新建的数十座寺庙,沿途更见识到了洛阳佛学昌盛。

    回到府中,高澄枕在尔朱英娥腿上,久久不能平静。

    建阳里,仅有民二千余户,却设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座庙宇,而洛阳城中合计共有二百二十里。

    回忆起那妇人要将抚恤供奉寺庙,换取亡夫魂魄安宁,高澄觉得有些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在北魏中后期得到迅猛发展。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到如今太昌二年(533年),短短四十年的时间,洛阳兴建寺庙一千三百余所,僧尼不可计数。

    据高澄所知,历史上高欢迁都邺城后,邺城极盛时有寺庙四千余座,而等到北齐立国,全国僧尼总计两百余万,占到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并不是时任营构大将军,负责增筑邺城的高隆之,一人的过错。

    但一想到未来会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产,不纳赋税,这让一贯精打细算,小家子气的高澄血压飙升,简直快要脑溢血。

    高澄也不在乎夜色已深,迫不及待地把高季式唤了过来,由他领着侍卫护送自己前往高隆之府上。

    “世子深夜造访莫非有大事发生?”

    高隆之亲自出府迎接,疑惑道。

    “高侍中将有祸事,澄特来知会。”

    高澄不急着进门,回答道。

    高隆之脸色一变,他沉思许久,始终想不到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于是开口询问道:

    “还请世子细说。”

    “如今天下未定,多有兵事,欲兴征伐,钱粮为重,高侍中受任营构监,却将财物挪用,大肆兴建庙宇,此事一旦被父王知晓,他又该如何作为?

    “纵使高侍中劳苦功高,父王也必须严惩侍中,否则人人效仿,哪还有钱粮供养大军。”

    第九十二章 方略

    高澄一席话,惊得高隆之脸色大变。

    他笃信佛教不假,但真与自己的前程相计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还请世子直言教我,今日之恩,隆之必不敢忘。”

    高澄本来就是存了帮高隆之一把的心思,自从自己替高隆之出头,崔季舒打了元宝炬三拳,他与高隆之的关系便越发密切。

    尔朱英娥又从高乾、李元忠的手上救下高隆之家眷,更让高隆之对高澄夫妇感恩戴德。

    这位自己人必须要保,万一高欢将高隆之撤了,换来一个刘贵,那才叫头疼。

    “这里可不是谋事的地方。”

    站在府门外的高澄神情轻松地笑道,似乎早有计策。

    高隆之对小高王的智略很有信心,见他成竹在胸的模样,紧绷地心弦也放松下来:

    “还请世子随我入府。”

    两人在府中商量许久,高澄这才告辞离开,被高隆之送出府门。

    前头有侍卫掌灯,高澄与高季式聊着正事,自己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如平家子弟一般孤身外出。

    而原主遇刺的前车之鉴,也让高澄在高欢起势以后,便急于组建自己的卫队,每次出行都要卫士相伴,护他周全。

    襄阳城外,卫队遭遇重创,增补人手已经迫在眉睫,高澄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交由高季式在汉军之中选拔四百人。

    高季式也将在此事之后,卸任亲信都督一职,往京畿军中统领三千部众。

    亲信都督的人选也要开始考虑,不止如此,孙搴、陈元康被先后调往晋阳,而杨愔又外放,替他控制东荆州。

    身边得力的幕僚只剩了崔季舒、赵彦深两人,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老是自己一个人想办法,高澄都快分不清自己是上位者,还是一名幕僚。

    是时候扩充幕僚班底了,高澄将主意打到了叔父高琛的身上。

    回到府中,高澄终于放了高季式回去歇息,自己也不去看三位美妾,径直往书房独坐。

    ‘父王安好?母妃安好?澄安好。

    ‘襄阳之战后,澄日夜苦思,如何彻底杜绝部众私自劫掠一事。

    ‘多番走访,澄认为士卒贫困才是劫掠频发的根源,整顿军纪,一味严刑峻法或可起一时之效,但终究不是长远计较。